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赞美。
粉丝:166 关注:191 文章:125

香港橱窗印象

3766 0 0 2010-05-30 17:56:58
1992年,当年在大陆偶尔可以买到香港版的服装杂志,当然是偶尔而已。不过在那些蛛丝马迹之中,还是可以看到香港橱窗的风貌。彼时,多年西风浸淫,香港的时装橱窗,乃是一派国际风范。此种国际风范当然与香港多年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分开,然而近而探之,欠缺本土创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90年代后期至今香港仿佛更加找到了自己。1997年回归之后与内地的交流更是紧密。虽然港人对本地日益膨胀的内地游客和操普通话的常住人口难免觉得不那么痛快,但是时势造就之,通达如香港人,也开始人人学说普通话。本土化风潮,甚嚣尘土。

  今日香港之橱窗,显示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两大趋势。在旺角和中环,是两种不同的景象。如旺角之女人街,其铺面的简易程度与密集程度,与北京秀水街鼎盛时期不相上下。当然女人街毕竟是淘便宜货的地方,一切摆设以节省空间为首要目的。放得多,卖得多,摊主才赚得多。所以此地摊位完全谈不上任何陈列装饰,出来乍到时难免觉得心里有些窝囊,然而细想之,这种乱中求胜的方法未必没有其可取之处。

  淘便宜货讲求的往往是那个“劲儿”。倘若私下窗儿明镜,铺子货物稀疏,陈列优雅,那种性质恐怕先自己消了一半。国内一些大市场里的铺子则犯了另一种毛病:货摊简陋,然而货品未必少,讲究的是要尽可能把产品悬挂展示出来,其实这样反而看起来选择欠奉,同样很难激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女人街这种庞杂的铺子则给人货物丰富的印象,从消费者心理上考虑,较为容易产生淘宝的欲望。虽然到了最后卖到的未必是价廉物美的货物,但满身大汗的消费者却因此产生了买到便宜货的满足感。如此看来,陈列的讲究,还是中产阶层以上开始追求的鼓舞体验,

  的确如此,在香港,女人街这样盯牢草根阶层的办法究竟是少数。即便是遍地开花的平价店铺,更多的还是选择较为简朴而稳妥的陈列方式。这种商店的橱窗广告往往强调其平价特征,橱窗里展示的装束与店内货架布置想足国内同行,用铺天盖地的减价牌子来吸引消费力较弱然而基数庞大的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相比,香港的这类商店很明显货品数量多出许多,同一家店铺内可供选择的式样通常是国内同类店铺的数倍。如果只看橱窗陈列的货品,这种店铺提供的货色和名牌店里也只有质量的高低,式样、颜色则明显是从名牌那里驳来,而价格就只有其几分之一甚至更低。因而对于时间较多而荷包不鼓的消费者而言,吸引力显而易见。

 

  总的来说,这些国际化的品牌,在某一个地区(如亚洲区)内,通常都会采取这种极易识别的方法。一来保持品牌的统一度和专业度,二来也给消费者带来品质划一的心理感觉。

  真正的“香港制造”是那些中档的,本地意识较强的品牌。在香港这些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那些我们在国内就很期待的产品,而是那些坊间遇见的的品牌。

 

  实际上近年来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时装市场已经很类似于香港,只就我在广州一迪的所见,除了类似2%这一类品牌却阵,其余皆无甚差别。然而之细微的差异,却正是差距的所在。由于本土时装精神的缺乏,当然也很难孕育出这种本土意识强烈而风格鲜名的品帕。这仍是一个需要自动自觉的过程,并非简单照搬可以学会。然而内地时装市场进步的方向,应当也就在此。